古时“坟”和“墓地”是有区别的,坟高而墓平。即“筑土为坟,穴地为墓”。再有“冢”也是坟墓,是高而大的坟墓。“圹”是墓穴。“茔”是墓地。
墓地准则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“居室葬”。其时,人们一般寓居在天然窟窿中,这样的窟窿也成为死者的墓地。我国zui早的墓地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。北京猿人将窟窿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,下层为死者的墓地。台湾10个土著民族中有8个在20世纪初叶还盛行这种古代的墓地准则。如泰雅族在人死时,一般即在室内自己睡床底下掘穴仰卧深埋;若父母丧世,掩埋毕,留在身边的子女就要抛弃原屋,另择新地盖房寓居,表明把旧屋让给父母寓居。
把墓地选择在人类寓居的窟窿或屋内,既反映了远古人类感情上不肯脱离死者,并设法维护死者的尸身免遭天然力的破坏与野兽啃啮的观念;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层认识,即害怕死者的魂灵出来干扰损害生者,于是极力地巴结死者。
墓地有一个从居室葬发展为氏族公共墓地,演化为宗族墓群再演变为个人墓地的过程。当今的公墓,正是人们生前社会群体生活在死后的再现。